(通讯员 危娜)4月7日下午,应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徐刚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邹良剑研究员为师生作了题为“磁场下各向异性Kitaev模型的拓扑量子相变与隧道谱特征”的学术报告。

Kitaev模型因其可精确求解且基态为量子自旋液体而备受关注,但该模型在外磁场下变得不可精确求解,因此,如何表征量子自旋液体相仍面临极大挑战。报告中,邹良剑研究员介绍了Kitaev模型中形成量子自旋液体基态的物理机理并梳理了这种基态的理论刻画方法。其团队利用有限温度Lanczos等方法研究了外加磁场调制的各向异性Kitaev模型,发现体系的低能激发谱、磁比热、磁矩、磁化率等均出现反常,且这些变化与体系拓扑陈数的变化一致,由此证实了磁场能够驱动具有不同拓扑性质的量子自旋液体之间的转变,从而在各向异性Kitaev材料中实现更为丰富的拓扑量子自旋液体相。针对当前量子自旋液体的实验验证进展缓慢的问题,其团队构建了超导-Kitaev层-超导隧道结,利用马约拉纳表象证明了单粒子隧道谱能够表征中间层量子自旋液体的特征。此外,他还展示了太赫兹二维相干光谱中Kitaev相互作用导致的尖锐反对角信号这一光学特征,指出这些研究结果有望成为识别量子自旋液体的关键依据。整场报告内容丰富、讲解透彻,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该研究领域的认识与理解。

邹良剑,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专业委员会和凝聚态物理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在四川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固体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量子磁性、轨道物理和新型非传统超导电性,开展的工作包括:首次证明掺杂锰氧化合物中存在电子相分离现象,提出庞磁阻材料的复合极化子理论;证实强电子关联对钴氧化合物费米面和基态物性的重要作用;阐明了轨道关联和自旋关联对多轨道电子体系金属-绝缘体转变和非传统超导电性的重要影响;发现二维层状材料黑磷在压力下的半导体-Dirac半金属转变以及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中的轨道序等。已在PRL、APL、JPC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