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学校主页 | English

科学研究

Research

研究机构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机构 > 正文

张文号

发布日期:2017-09-06    作者:     来源:     点击:

姓名:张文号

职称:副教授

电子邮箱:wenhaozhang#hust.edu.cn(请将#换成@)

办公地址:科技楼南412B


个人基本情况

2004-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2008-2014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2014-2016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后研究。

2016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代表性成果(近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专著与论文、专利、获奖)

1)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SrTiO3衬底上成功生长出了FeSe薄膜,并在单层FeSe薄膜中发现高达20 meV的超导能隙,表明有可能存在接近液氮温度(77 K)的超导转变迹象。(Chin. Phys. Lett.29, 037402 (2012))

2)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学输运,互感线圈,扫描透射电镜,脉冲强磁场等强大有效地工具,系统深入的研究了FeSe/SrTiO3界面超导的特性。(Chin. Phys. Lett.31, 017401 (2014),Scientific Reports4, 0640 (2014))

3)利用高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单层FeSe/SrTiO3薄膜的电子结构,并建立了详细的超导相图。(Nat. Commun.3, 931 (2012),Nat. Mater.12, 606 (2013),Nat. Commun.5, 5047 (2014),Proc. Natl. Acad. Sci. USA105, 14262 (2014))

4)利用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学输运测量以及场效应技术,研究了真空退火对单层FeSe/SrTiO3薄膜超导性质的影响。由此,证明了电子掺杂有利于增强FeSe/SrTiO3体系的界面超导。(Phys. Rev. B89, 060506(R) (2014))

5)FeSe薄膜表面电子掺杂效应的。测量了不同层厚(1-20UC) FeSe薄膜表面沉积碱金属原子(K)后,其电子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到了超导随电子浓度掺杂效应的电子相图。并比较了不同衬底上(SrTiO3和Grapene/SiC)FeSe薄膜的超导电性对电子掺杂的响应。实验数据证明了电子掺杂有利于增强FeSe的超导,并排除了应力作用。厚层FeSe薄膜最佳超导能隙~ 9 meV,对比单层FeSe/SrTiO3上高达15 meV的超导能隙,表明其余的贡献来自于界面效应,如电声耦合增强等。(Nano Lett.16, 1969 (2016))